半导体产业发展燎原之势——2026安徽之约关键注脚


半导体产业发展燎原之势——2026安徽之约关键注脚

 

当全球半导体产业站在技术迭代与供应链重构的双重关口,一场聚焦“决胜芯时代,共创芯未来”的产业盛会,正为燎原之势的产业发展写下关键注脚。2026年5月22日至24日,中国(合肥)国际半导体与集成电路产业展览会将在合肥滨湖国际会展中心启幕,这场安徽之约不仅是技术与需求的碰撞场,更是中国半导体从“单点突破”迈向“全链崛起”的生动缩影。

 

技术突破的星火,正在安徽汇聚成炬。全球半导体产业的竞争焦点已深入核心技术与关键器件领域,而安徽正以多点突破抢占创新高地。在量子探测领域,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联合研发的全球首款四通道超低噪声半导体单光子探测器实现量产,将探测效率提升至35%,设备体积仅为国际同类产品的1/9,彻底打破技术垄断。在制造端,蚌埠传感谷的全国首条8英寸MEMS晶圆全自动生产线正式投产,全部达产后月产能将达3万片,成为国内最大的MEMS晶圆生产基地。更关键的是“补链”突破,合肥新站高新区签约的鋐棋科技项目,可量产5纳米制程所需的气体分布盘、灯罩组件等核心耗材,填补了国内高精密耗材空白 。这些突破与全球2纳米以下制程扩张、HBM内存需求激增的技术浪潮形成呼应,为产业燎原提供了硬核支撑。

 

产业生态的沃土,让燎原之势有了扎根根基。半导体产业的崛起从来不是单点发力的结果,而是全链条协同的产物。安徽已构建起“多极支撑、全链协同”的产业格局:合肥新站高新区汇聚65家集成电路企业,总投资超千亿元,形成覆盖设计、制造、封装测试的完整链条,晶合集成12英寸晶圆代工月产能年底将超15万片 ;蚌埠传感谷集聚200余家企业,跻身全国十大MEMS特色产业园区;全市集成电路企业超400家,“芯屏汽合”成为城市产业新地标 。更值得称道的是“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双向奔赴——“点单式服务”让项目签约周期压缩至3个月,在地化供应链使龙头企业降本增效,外资技术落地间接驱动本土创新优化 。这种生态优势,恰好契合了SEMI预测中“区域自给自足”的全球产业趋势,使安徽成为中国大陆300毫米晶圆设备投资的核心承载地之一。

 

2026年的安徽之约,正是产业燎原的关键节点。这场展会将3万平方米的展示空间,转化为技术转化与需求对接的高效平台:从量子探测核心器件到5纳米精密耗材,从8英寸MEMS生产线到全链条封装方案,安徽的技术突破成果将在此集中亮相;而来自AI、智能汽车、物联网等领域的需求方,将与供给端精准对接,响应全球数据中心算力激增、汽车电子渗透率提升的市场浪潮。在这里,不仅能看到“中国制造2025”战略在半导体领域的落地成效,更能见证国产替代从“补空白”向“提质量”的跨越。

 

从京东方落地点燃的“火苗”,到如今全链崛起的“燎原之势”,安徽半导体产业的十年成长,正是中国产业升级的缩影。2026年5月的这场盛会,终将成为记录中国半导体从“跟跑”向“领跑”跨越的关键注脚,让产业创新的星火,在江淮大地上燃成更旺的发展火炬。

组委会招商孙176艳2156诚8521邀

唐132豆6286豆8997同微






最近更新

热点聚焦

赞助商广告